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, 2018

敬啟者

不能再像從前那樣趴咖啡廳整個下午寫信了。空閒時間破碎;我越來越忙,朋友們更忙;過日子像邊投接雜物邊高空走繩索,幸運時偶然交會,卻要更小心地平衡。 今天突然覺得好想寫信,好想讀信。手上太多件重要的事,心上太多煩惱和焦慮,想要用不負責任的文字嘔吐出來。(每次這種時候,就想起沙特和海狸) 開學首周,第一個重點是都要出席,把整學期的行事曆排好。文化人類學的老師非常有熱忱,也很喜歡學生提問。我希望自己可以多讀一些文本、多問問題,用心得作業來練習分析人類學研究和批評方法,儘量觸及不同的專業領域。還修了實驗、製造、工材、跆拳。明天想要去旁聽看看曾麗玲教授的英國現代詩,希望可以學到不同面向的詩文分析。 最近開始在蘋果打工做編譯,昨天一口接下了三天班。希望這代表編輯對我的表現還算滿意。以後可能要習慣每週至少去蘋果日報兩天,雖然很累,上班時幾乎沒有休息、精神壓力也大,但這是個下班時會心情激昂的好工作。最近也開始習慣每天聽國際新聞,遇到有趣、重要的新聞,也會自己試寫看看。 最近在打Geoffrey O'Brien教授去年夏天在柏克萊的上課音檔逐字稿。實在非常喜歡上他的課,有時會幻想將來能入他門下。 這週照理來講是備審資料的死線,非常焦慮,進度嚴重落後。最嚴重的問題,就是因為各種擔心而縛手縛腳,表達斷續、失焦。 我也想要一隻海狸啊。

《國際新聞》洛興雅兒童長住難民營需正式教育 恐喪失整代人才

Image
洛興雅難民童很喜歡上課,認真寫作業,。(翻攝自孟加拉聯合新聞網(UNB)) 根據昨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(UNICEF)常駐於洛興雅難民營的印格蘭(Simon Ingram)受訪時表示,洛興雅人近期不可能回歸緬甸,如何提供難民兒童長期、完整的教育,是眼下嚴重的問題。 印格蘭說相較於去年八月,科克斯巴扎爾(Cox’s Bazaar)難民營已經較有秩序了,輸水、交通等基礎設施較健全,物資分配穩定,難民日常生活也不再那麼慌張。但眼下最嚴重的問題,是孩子們需要系統性完整的教育資源,否則恐削弱整個世代。 去年第一批洛興雅難民湧入孟加拉時,印格蘭就見證他們狼狽創傷的表情,孩子們惶然的表情更是難以言表。現在,他說各年齡的孩子都表現出強烈的求學欲望,但目前的教室和教材都是東拼西湊出來的。緬甸的狀況,短時間內不可能讓難民回歸,國際應意識到,孟加拉的難民營勢必成為長期的解法。印格蘭說,他們現在正在規劃完整教材,包含讀寫、數學、科學等,還有目前匱乏的14歲以上青少年需要的課程,即將開始實施。 原始資料:UN News Podcasst

文化人類學導論&紀錄片《Paradise Bent》筆記

Image
王梅霞教授說她在英國受訓練(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),學科的理論結構被訓練得非常完整,所以才會寫出分門別類很清楚、要念很多民族誌的課綱。英國的學科發展只有evolution,不會revolution,都是根據原本的結構發展。我們透過民族誌來展現一個區域的特質,然後與當代慣習觀念對話。 梅霞說自己其實是對當代社會非常關心的人,很想探討當代社會的可能性。所以當代社會都在殖民、資本主義影響之下。在外來跟當地文化互動的過程裝,文化會不度轉化和再創造。人類學家對當代社會不同文化如何轉化形成特殊的樣貌很感興趣。 當代社會是很多套結構原則在競爭混雜。譬如,雖然當代資本主義好像影響力大,但網路反而讓一些前資本主義社會的交易方式、人際傳統變得可能。 本課程目的是在紛亂的當代社會中建構不同的思考架構,然後才有能力過濾資訊。上課模式是每個禮拜透過一個民族誌談一套結構原則 文化人類學分為:親屬、經濟、宗教、政治四方面,期末會補充歷史人類學和情緒人類學。人類學理論傳統從結構功能、象徵、馬克思假設有一套社會結構原則,人類在其中生活時,用自己的方式感受或影響這個結構。當代更重要的,反而是以個人主體,建立社會關係,創造人跟人之間的更多可能性。當代的主體性製造很多能跳出傳統結構原則的可能性。譬如都市青年跑去部落創業,與部落社群互動合作,挑戰原本國族或殖民的社群概念。 為什麼要開通識課?人類學很讓人感動,是個反身性很強的學科,對梅霞來說(在辛苦讀五六年文本以後),人類學是能夠讓她安身立命的學科。 親屬的子題包含繼嗣原則與聯姻原則(以非洲民族誌為例)、人權(東南亞民族誌)、性別(新幾內亞)。經濟子題包含:交換、生產、消費。原本問題是,有甚麼資本主義以外的可能性?但這幾十年中,我們發現資本主義還是活格好好的,那麼問題成為,在既有的脈絡中,如何發展出不同形式的資本主義? 宗教子題包含儀式與變遷(印尼)、人類思維的普同性與特殊性、意識形態等。政治子題包含權力、國族建構與全球體系。最後一周是歷史人類學和情緒人類學。 人類學的幾個重點觀念:田野工作、全貌觀(所以從四大分支開始)、儀式(讓人從社會中解放的過程)。透過比較研究,可以理解對方;不是把對方當作客體,而是透過不斷的對話,先是反省自己、辨識異同,最後看到彼此文化豐富的內涵。這是異文化溝通的基礎。 紀錄片觀賞 Heather Cr